大学精神的本质,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,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。天真的人,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。
虽然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囿于校园,但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并未改变,认知世界的步伐也从未停止。
5月21日,WIEE开幕周论坛【造就思想节】——未来教育峰会专场,来自多元领域的讲者一同追寻教育的本质与价值,从教育的发展变化中,探索未来教育的方向。
什么才是好的教育?关乎我们每一个人。
骆新
东方卫视首席记者
读书越晚,开悟越早。因为读书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你的直觉,消磨了你的想象力。
我们有三个世界:自然世界、人类世界和信息世界。今天的教育要开始搭建一个信息世界。在这个信息世界里,你既要学,也要教。
我们学习,不仅是为了学某种概念,更多的是要学习某种思维模型。
教育若不以培育人的多元化思维为目的,都是不善之举。真正的善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,必须要包容必须要多元,多元的思维是善良的前提。
娄永琪
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
传统教育都是基于科目,科目之间没有交叉。有没有可能举办一所全新的学校?它的创新模式是将科目教育压缩到60%,40%是基于问题的课程。
新学校里所教的设计是驱动创新的设计,这里的学生,未来不是都成为设计师,而是各个领域游戏规则的重新定义者。
我们正在思考怎么把教育和游戏联系在一起。一个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基于兴趣的,一个孩子不会玩,那他就完了!
范凌
特赞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
我对教书有两个质疑:第一,到底我教的东西是不是我信的 ,我信的东西会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?第二个质疑是学生能不能通过听课得到改变?
做企业后,我的角色发生了改变。从做事变为做人,去聚拢一批优秀专业人才;从对事负责变为对一群人负责,思考如何将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进行合理配置。
教育的价值是让我们可以更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断。
我们常看到一些成功人士在讲他们的故事,但他们的成功真的是因为这些故事吗?我们要认可多样性,把自己的事情做好,而不是复制别人的成功。
王敏
长江学者
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
未来30年,人工智能将取代目前世界上50%的工作。
但每一次工业革命,都为设计带来了新的机会,为设计增加了新的价值。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。
未来设计师应该具备现代的数码编程的能力、现代技术的理解能力、社会责任、文化传承的责任,最重要的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,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环境。
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以人为本,设计教育最终的目的也是如此。今天,我们要重新审视设计的价值,重塑设计教育。
Peter Vesterbacks
愤怒的小鸟联合创始人
SLUSH联合创始人
相比新加坡、印度、韩国、日本,乃至相比中国,芬兰为何能够成为不断涌现成功创业案例的国家?关键就在于,芬兰的教育体制不会扼杀孩子的主动性,不会扼杀他们的创意。
我们教孩子如何为生活做准备,一起学习,一起工作,一起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。我认为这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,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为未来做好准备,学习生活的各种技能。
赵均宁
上海浦东万科学校校长
未来的教育重要的是化,而不是简单的教。未来教育要做,但急不得,也慢不得,我们只要做就行了。
亲子是未来教育中非常受人欢迎的形态,在这点上,中国的妈妈们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。另外,亲子不是简单的学术,它一定是走出校园的东西,是人生本质的东西,是去看万千世界的重建,去探讨生命。
王欣
馒头商学院创始人
在我们心目中,颠覆大学教育的,不一定是一所更好的大学,而是一种说不太清楚的东西。在这个过程中,改变了教育的结构,让更多,更高质量的人参与进来。
以后人可能活到120岁都成为标配了,在这一百年的职业生涯中,可能有若干次职业转型,可不可以突破商学院的围墙,让上不起商学院的人,也可以上得起。在线教育就是改变这个结构,让更多人接受大学的教育。
“education”这个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,“edu”是引出的意思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螺丝钉,而是把心里美好的东西引导出来。最终成长为ta自己的样子。
汤维维
造就创始人及CEO
大量的中国传统媒体,在过去五年间遭遇了跳崖式的崩溃。大量的经济正在从线下流转到线上,流入到那些拥有数据的帝国口袋里。这是一个正在发生,而且必然凶猛发生的关键趋势。
数据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作用?我把它总结为三个关键变革点,它们就像是三个核心逻辑,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产业变革趋势。
第一、跨界融合;
第二、去组织化;
第三、价值虚拟化。
这是一个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,在这个时代里,传统的教育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。但这种衰落,并不是说教授或者研究机构将会消失,而是未来最重要的研究、学术探索以及知识创造、传播,都将会在一些未知的帝国中产生。
而这种创造,将会通过打破边界来形成。这也是我做造就的目的所在,我认为演讲或许是当下最方便快速的认识分享的模式。